位于新竹的「司馬庫斯」是泰雅族人一手建立的生態(tài)村,這個聽來拗口的名稱,意指「樹林茂密,獵物豐厚、土壤肥沃之地」;早期,部落對外交通不便,電力難以進入,故又被稱為「黑色部落」。
某天,部落長老做了一個夢,夢到上帝將大腳踏在部落里,隨后,就發(fā)生了大地震,上帝更應許:「司馬庫斯會像拉拉山一樣,將會涌現(xiàn)人潮?!乖谧迦嗣刻炱矶\下,約莫經過了50年,漸漸地開通了對外道路,同時,檜木巨林的存在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人潮,「司馬庫斯」也真正成為上帝應許的部落。
在開往司馬庫斯的路上,望見山壁上有一尊馬庫斯(Mangus)的雕像,他是昔日的頭目,「Smangus」是對他的尊稱,也正是「司馬庫斯」地名的由來。入口處矗立著一尊背著竹簍的人物雕像,讓族人不忘先人在司馬庫斯對外道路開通前,背著竹簍運送民生物資的辛勞,紀念他們的堅持與聰慧。
先人背著竹簍運送物資的紀念雕像。圖片來源/林文硯。 從內灣出發(fā),約莫三個半小時的車程,來到了這神秘的部落,或許是云霧裊繞的關系,在模糊的視線里,司馬庫斯此起彼落的小屋舍,就像是乘云駕霧一般,仿佛懸浮空中。村落聚集此處,與林木并存,冰冷的空氣提醒著海拔已來到了1600公尺的高度,持續(xù)向前步行,在原始的林間小徑小心地拾級而上,溫度不斷從頭頂灑下,頂著炙熱的陽光,走了不知多久的路途,總算看見臺灣稀有的紅檜巨木林,高大而壯美的一一矗立眼前。
在巨木林區(qū)內,有十余棵巨木,擁有編號的共有九棵,其中第七號巨木,樹齡約2500年,是巨木林區(qū)中年紀最大的神木,樹高35公尺,樹干圓周約16公尺,好幾個人環(huán)抱還無法抱住它的身軀,在一片蔥郁中,參天的樹干不禁讓人眼睛一亮,感嘆這自然界竟有此絕美景象。
爺爺神木(YaYa Qparun)。圖片來源/林文硯。 高聳入云的巨木。圖片來源/林文硯。 在森林里仿佛無人之境,每一棵巨木沉靜地站入土里,而大自然的靜穆滲入每個旅人的身體里,在上帝的部落,得到了片刻的安息,這片森林的豐美造就了這塊土壤的沃饒,司馬庫斯更是臺灣少見的生態(tài)村。
「生態(tài)村」的概念在臺灣仍處于萌芽階段,但在全球早已開枝散葉,行之有年的生態(tài)村包括北義大利阿爾卑斯山麓的Damanhur、美國紐約州的Ithaca Ecovillage、以及澳洲布里斯本的Crystal Waters Ecovillage等,近年來國際性NPO組織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(GEN) 的成立,更讓生態(tài)村進駐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簡單來說,生態(tài)村就是自給自足的社群,從糧食自給、使用綠色資源、成立物品共享機制、重視環(huán)境保護等,都是一個生態(tài)村的必備條件,但是只有物質與制度層面的健全是不夠的,日本生態(tài)村教育推廣組織理事
曾說:「構成一個生態(tài)村的要素,比起環(huán)境保全的設施配置和可持續(xù)性農業(yè)等等,更重要的關鍵是一起生活的成員之間,精神的交流與調和?!?span style="color:#000000">
時值2月份,滿坑滿谷的山櫻花,粉嫩的美不勝收。圖片來源/林文硯。 在司馬庫斯,20多年前其部落長老就自己發(fā)起生態(tài)旅游的概念,召喚遠在都市工作的原住民青年返鄉(xiāng),且自2009年開始,司馬庫斯得到來自美國花旗基金會(Citi Foundation)的大力贊助,從2013年起改由集體經營,在部落里采取三會九部的模式,而在制度上,主要分為四種層面:福利分配、工作、土地共有,以及共食制度,嚴謹有條地將部落文化與歷史保存下來。
隨風飄移的芒草仿佛向我們溫柔的道別。圖片來源/林文硯。